Kamis, 16 Februari 2017

2017年卦台山祭祀伏羲大典隆重举行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天天天水网讯【记者 小军 文都 杨旭 明辉】2月11日,农历正月十五,2017(丁酉)年卦台山祭祀人文始祖太昊伏羲典礼仪式在卦台山伏羲庙隆重举行。来自十里八乡的群众扶老携幼、结伴而行,前往伏羲庙焚香祭拜人文始祖太昊伏羲。

伏羲被尊为“三皇”之首,是中华文明的开创者之一。卦台山又名伏羲画卦台,为国家AA级景区,甘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,是传说中伏羲创画八卦、分姓氏、制嫁娶、充包厨、教民畋渔的古遗址。三阳川南北两山及周围群峰环列,渭河呈“S”形在境内由西向东流过,形成一幅天然的太极图。

  据史载,隋代在这里建寺,宋代建堡,金代修庙宇。祭祀伏羲的历史最早可追至汉代,伏羲被定为春皇,祭祀在春天举行;唐玄宗天宝六年(公元747年),朝廷确定每年春季三月三日,秋季九月九日祭祀三皇;金、元两代沿袭;明代将卦台山的祭祀日期定为每年仲春、仲秋的上丙日,即二月三日和八月三日举行。明嘉庆年间伏羲庙建成,官祭伏羲移至秦州城,卦台山遂成为民间祭祀伏羲的中心,祭祀日期更改为每年农历正月十六、二月十五日两次举行。

1981年,当地群众自发组织恢复祭祀活动,并重修庙宇。从此将农历正月十六日、二月十五日、五月十三日(龙的诞辰日)定为祭祀日,并举行声势浩大的祭祀活动。随着卦台山伏羲祭祀形式的传承和祭祀内容的扩充,加之伏羲卦台山相互联结的名胜古迹的修葺,卦台山祭祀活动成为海内外华夏赤子寻根祭祖的圣地。2006年5月,太昊伏羲祭祀大典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卦台山民间祭祀伏羲活动也被列为“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”重要活动内容之一。

1981年,当地群众自发组织恢复祭祀活动,并重修庙宇。从此将农历正月十六日、二月十五日、五月十三日(龙的诞辰日)定为祭祀日,并举行声势浩大的祭祀活动。随着卦台山伏羲祭祀形式的传承和祭祀内容的扩充,加之伏羲卦台山相互联结的名胜古迹的修葺,卦台山祭祀活动成为海内外华夏赤子寻根祭祖的圣地。2006年5月,太昊伏羲祭祀大典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卦台山民间祭祀伏羲活动也被列为“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”重要活动内容之一。

http://ts.gansudaily.com.cn/system/2017/02/13/016603978.shtml

天水伏羲庙隆重举行丁酉年春祭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典礼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天水是伏羲氏的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。据史料记载,伏羲,风姓,位居“三皇之首”、“百王之先”。伏羲一画开天肇启文明,奠定了几千年中华文明繁荣昌盛的基础,开创了中华文明的先河,被尊称为“人祖”、“人宗”、“羲皇”,是中华民族共同敬仰的“人文始祖”。

    一、历史功绩
    在社会经济方面,伏羲结网罟、养牺牲,教导人们结绳织网,从事渔猎,使原始先民由自然采集生活转变到农耕和狩猎时代,促进了原始畜牧业生产的发展。
    在政治制度方面,伏羲立九部,设六佐,以龙记官,实现了人类社会最初的社会管理制度改革,开始了社会分工。
    在日常生活方面,伏羲制嫁娶,以俪皮为礼,使人类由原始群婚杂居向夫妻家庭制度转移,对人类自身进化产生了重大作用;作历度,定节气,总结了人们对自然的最初认识,形成了四季八节的中国历法基石;制琴瑟,作乐曲,使中国礼乐之邦文明初露;尝百药,制九针,开创了中华医药研究和针灸之先河。
    在思想文化方面,伏羲画八卦,立阴阳学说,形成了中华哲学发展衍变的文化主脉;造书契,代结绳之政,实现了中华民族认识的大飞跃,开启了中华文字的起源。

    二、现存建筑
    位于市区西北15公里的三阳川卦台山,相传伏羲在这里仰观天象俯察地理,创画了先天八卦。这里南北两山绵延不断,宛如两条盘延的巨龙。卦台山下,渭河自西向东流过,在此形成一个巨大的“S”形,南北二山若抱若合,犹如一幅巨型的太极图,有“三阳开泰”之称。
    天水伏羲庙,原名太昊宫,俗称人宗庙、人祖庙,位于天水市区西关,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(即公元1483年),前后历经12次重修,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。整个庙宇沿中轴线对称分布,呈宫殿式建筑模式,占地50多亩,院落重重相套,高深幽远,有着鲜明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,是现存全国建筑最早、规模最大的伏羲祭祀场所,目前已是研究展示伏羲文化、八卦易学文化、龙文化的重要场所,是寻根祭祖的圣地。

     三、历代祭祀
    几千年来,人们把上古先民不断进取的强大创造力和伟大的历史功绩,都聚集于伏羲的形象中。千百年来,人们通过祭祀,表达对中华人文始祖开创文明、教化万物的崇尚和敬意。天水自古就有民间祭祀伏羲和官方祭祀伏羲的习俗。据史书记载,伏羲祭祀始自春秋时期,自秦汉至明清,祭祀不断,相沿成习,形成了内涵丰富、厚重、独特的祭祀文化。
    对伏羲的祭祀始自秦人早期。据《史记封禅书》载:秦文公十年(公元前756年),设鄜畤(即祭祀伏羲之祠),祭祀时用骝驹、黄牛、羝羊各一只,谓之“三牢”。秦德公元年(公元前677年)“以牺三百牢祠鄜畤”,就是说用牛、羊、豕各300头祭祀伏羲,盛况空前。德公二年,设伏祠,宣公四年设密祠,均是祭祀伏羲之祠。据《史记封禅书》记载,当时专祀伏羲的就有2畤1祠,足见秦人对伏羲祭祀的重视程度。
    西汉初年,继承秦之畤祠郊祀制度,建五畤祭祀五帝,即白、青、黄、赤、黑五帝,其中青帝即是太昊伏羲。汉武帝元鼎五年(公元前112年)设太畤祭祀。汉建始元年(公元前32年),在长安东郊设“东方帝太昊青灵句芒畤”(《汉书郊祀志》)。东汉沿用此制,明帝于立春之日在东郊祠庙祭祀伏羲(《后汉书祭祀志》)。
    两汉而下,伏羲作为三皇之首,历代无不举祀,如东晋及宋、齐、梁、陈诸朝在京师设有五帝(青帝太昊伏羲为首)的神位祭祀(《隋书礼仪志》)。唐玄宗开元年间(公元713—741年),在京师长安专建三皇庙;天宝六年(公元747年)又完善祭祀程序,确立三皇祭祀典范(《唐会要》卷二二)。北宋时对三皇陵寝的祭祀相当重视,宋太祖曾下诏将伏羲祭祀由少牢升为太牢,规定春秋二祭(《宋史礼志》)。北宋太平兴国初年,于天水卦台山创建伏羲庙,始立庙祀。金章宗明昌年间(公元1190—1196年),卦台山祭祀伏羲始成规格,历年祭祀,并三年一大祭,每至祭期由学士院特制祝文(《金史礼志》)。元元贞元年(公元1295),元成宗诏命全国通祀三皇,当时卦台山伏羲庙主祭伏羲,配祀炎帝神农和轩辕黄帝,每年三月三日、九月九日用太牢祭祀,并申明礼部,由官府出资,由官员主祭(元、普奕《伏羲画卦台记》)。明初,沿袭元制,卦台山被明廷列为伏羲的陵墓,民间祭祀尚存(《大明一统志秦州陵墓》)。明成化十九年(公元1483年)秦州(今天水秦城区)创建伏羲庙,正德五年(公元1510年),卦台山和秦州伏羲庙恢复春秋官祭(光绪《秦州直隶州新志食货、礼俗附》),祭祀中心由卦台山移至秦州,卦台山逐渐沦为民祭场所。嘉靖二年(公元1323年)秦州伏羲庙祭祀活动逐渐正规化、制度化,礼部还专门为祭祀制定程式化祭文,祭祀费用列为州署财政预算,制礼作乐,同时制定祭祀程序、乐生舞生员额、祭祀人员的服饰以及所用祭器,祭祀进入极盛期,秦州伏羲庙成为全国性的规格最高的伏羲祭祀中心。
    清代以后,对伏羲的祭祀,沿袭明制,同时在京师阜成门内建历代帝王庙,在正殿景德崇仁殿奉祀伏羲,在春秋仲月择日遣官以太牢祭祀(《大清会典》卷一九)。秦州伏羲庙祭祀主要由秦州知州主持。乾隆四十六年,清廷获准每年由甘肃布政司划拨专银,恢复了秦州伏羲庙太牢礼仪,祭日由一年两度改为一年一度,时间定在农历正月十六。清中后期,祭银列入州署财政预算,祭祀逐渐转为民祭。晚清时,祭祀活动从正月十四开始,城乡民众前往进香,同时上演庙戏,十五日出榜文,十六日正祭,正式举行典礼。此制一直沿袭到民国至今。1988年,时值龙年,农历五月十三传为龙的生日,天水市人民政府于此日举办规模盛大的伏羲公祭典礼。1989年后,伏羲祭典活动逐步发展为全国最大的祭祀人文始祖伏羲的活动。

    四、祭祀程序
    据明代张鹏《太昊庙祀乐章》、胡缵宗《太昊庙乐章》记载,明嘉靖时秦州伏羲庙的祭祀程序依次是迎神、初献、亚献、终献、彻馔、送神、望瘗七部分。仪式大致为:祭日清晨,知州着朝服率僚属士绅等在鼓乐声中出榜迎神,而后由专职祭祀人员陈献各种祭品,如牲牢、瓜果、菜肴、黍稷稻粱、酒、玉帛等。《太昊庙乐章》第二章《亚献》说:“牺牲即洁,俎豆载馨。”第三章《终献》说:“洁帛既陈,清酤复献。”指的就是陈献祭品的情况。接着在音乐歌舞的氛围中结束供献。祭典正式开始,知州宣读礼部特颁的祭文,而后主、陪祭人行拜礼,而后城乡民众进香火。当暮霭降临,“日欲暝兮将晖,雾霭霭兮烟霏霏”,则撤去祭品,毕恭毕敬地送神灵升天。
    清代祭祀程序仍然神圣严肃。正月十六日零点,礼炮九响,正祭开始,屠宰乌牛、白马、猪三牲献备,清洗后将三牲头架于供桌;杂陈果品、糕点、苛酒等物,而后由民众进香火。早晨八时许,典礼开始,主祭、陪祭依次列香案前宣读祭文,行三拜九叩礼。下午行送神礼,将榜文焚于先天殿前的琉璃塔上,最后将灰送至藉河中,祭祀即告毕。

    五、祭器祭品
    唐代用少牢祭祀三皇,即有羊、猪两牲。宋改为用太牢祭祀,即用牛、羊、猪三牲。金、元两代,卦台山伏羲庙以太牢祭祀,明代秦州伏羲庙沿袭用太牢。据《明史礼志》、胡缵宗《太昊庙乐章》所记,祭祀时陈设的祭器有登、铏、笾豆、俎、簠、簋、爵、尊等。分别盛肉类、羹、瓜果菜肴、黍稷稻粱、酒等祭品,另设玉帛等物。清代太牢、少牢交替使用,改太牢为乌牛、白马、猪三牲,陈设祭器祭品较前简略。民国时期祭祀仍三牲俱全,同献的祭品有果品、食物、酒等。

    六、祭祀乐舞
    明嘉靖十三年(公元1534年),巡按甘肃御史张鹏、秦州知州黄仕隆为伏羲庙祭祀制礼作乐。据明代胡缵宗《太昊庙乐记》载:“(张鹏)乃邀仕隆召工制器,按八音以为乐,准八佾以为舞。盖琴、瑟、笙、镛之属必调,籥翟、冠、袍之属必緻;制罔不合,度罔不中,而敬可持矣”。
另据乾隆《直隶秦州新志建置》伏羲庙条,可知明代乐舞规模大抵如下:
    “有迎神、初献、亚献,终献,彻馔、送神之乐。乐器三十有六,乐生四十有四人,冠服一百四十有四。舞器百有三十,舞生六十有六人,冠服二百六十有四”。其场面十分壮观。

    七、祭祀乐章
    明嘉靖十三年(公元1534年),巡按甘肃御史张鹏、秦州知州黄仕隆主持制礼制乐,完善伏羲庙祭祀规程。张乃自撰《迎神曲》《送神曲》各一章,以配合祭祀礼乐。乐章哀婉华丽,文采飞扬,有屈原《九歌》的风韵。同时,胡缵宗依据明代通行的文庙祭祀乐章撰《太昊庙乐章》七章。乐章规范典雅,展示了伏羲庙祭典的所有程序。当时张鹏的乐章由黄仕隆负责刻石立碑;清乾隆五年(公元1740年),秦州知州李宏步张撰乐章原韵作新词重刊(碑现存天水伏羲庙西碑廊),可证明清两代祭祀所用是此乐章,而胡制乐章只是参考使用。
附张鹏《太昊庙祭祀乐章》。
    迎 神 曲
山矗矗兮水悠悠,风瑟瑟兮云翛翛。
殿阒旷兮鸟声柔,天元冥兮树色幽。
谐鼓吹兮陈肴馐,纷拜舞兮恭献酬。
神之来兮灵色周,驾玉龙兮乘苍虬。
銮锵锵兮旆皓皓,宛在清虚烟上头。
    送 神 曲
日欲瞑兮月将晖,雾霭霭兮烟霏霏。
湛佳醑兮天熹微,陈琼筵兮神依稀。
钟鼓间兮琴瑟希,凤吹导兮鸾舆归。
神犹眷兮  欲挥,鸣苍珮兮垂丹扆。
来何从兮去何适,松柏穆兮鸟雀飞。

附胡缵宗《太昊庙乐章》
    迎 神
天生羲圣,广大变通。立极垂易,列圣攸宗。
天子致祀,仪文式崇。神之鉴之,昭格雍雍。
    初 献
牺牲既洁,俎豆载馨。鼓琴鼓瑟,惟圣惟灵。
文敷八卦,道衍六经。报功报德,惟格惟歆。
    亚 献
洁帛既陈,清酤复献。惟祀雍容,维灵缱绻。
八卦初传,斯文式宪。神其来临,歆此亚饭。
    终 献
律吕既翕,仪度复详。在天上帝,在帝羲皇。
河图垂宪,龙马回翔。惟神昭格,眷此帝乡。
    彻 馔
神之来兮,见龙在田。神之去兮,飞龙在天。
牺牲斯报,琴瑟斯宣。神其眷注,鉴此衷虔。
    送 神
龙乘秘殿,云复行宫。卦台斯格,纪邑攸同。
太羹金注,元酒玉溶。瞻依犹切,陟降曷从。
望瘗(词同送神)

    八、祭文
    明正德十六年(公元1521年)之后,秦州祭祀伏羲中心由卦台山移至州城。嘉靖二年(公元1523年),秦州伏羲庙新建完工。为体现对先皇的崇敬,明廷礼部向秦州特别颁发《太昊庙祭文》作为官祭时的标准祝辞,代表朝廷致祭。清代废弃官祭,但祭祀从未断绝。清末,“陇南文宗”任其昌曾撰伏羲庙祭文。民国时天水学者张云石等所撰祭文亦不传。1988年,天水市人民政府主持公祭伏羲典礼,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霍松林、甘肃诗词学会副会长张举鹏二先生各撰有祭文一篇。此后每年都撰有新祭文。

    九、民俗活动
    在伏羲祭祀期间,还保留着丰富的民俗活动。一是伏羲庙灯会。清道光七年(公元1827年)正月十五日上元之夜在天水伏羲庙创办,将严肃的祭祀活动和活泼的文化活动相结合,使“上元灯”成为伏羲祭典的一项重要内容。并且灯会和灯谜结合,每逢灯会时,于伏羲庙庭院古柏间拉绳,悬挂各种谜语,供朝庙的民众射猜,中者有奖。无论是普通市民还是官僚士绅,都喜闻乐见,从此天水的花灯、灯谜名声远扬,是和伏羲庙灯会分不开的。二是纸人灸病习俗。农历正月十六日,相传为伏羲生日。这一天,天水市民众自发集会祭奠“人宗爷”(天水人习惯将伏羲称“人宗爷”),祈求幸福安祥,新年好运气。伏羲庙内,古柏森森,庄严肃穆。按天干地支六十甲子排列循环,每年推选其中一株在庙内值班,传为喜神树,据说这棵大柏树就成了伏羲旨意的直接体现者。它会治病疗疾,无所不能。庙会时神树上悬挂红灯作为标志,以供奉祀。朝拜人宗庙的人们沿甬道鱼贯而入,恭恭敬敬地于露台之下三拜九叩,焚香化纸。而后各自走到神树前,粘贴纸人,点香火灸病。带病者可以为自己灸,不带病者为亲友灸,哪个部位伤痛即可灸对应的纸人的部位。纸人以红纸为材料,剪成人形,大小均可。棵棵古柏在每年朝庙结束后,身上总会粘贴上无数的小纸人。推其源,纸人灸病的习俗来自唐代以后中医界长期奉行的“医易同源”理论。医学是易学派生的,易的基础是阴阳八卦,八卦又是伏羲首创,因此,用香火代银针灸烧贴在古柏上的纸人,理所当然的被认为能“治病”,朝拜人宗庙的人对此都坚信不疑。

    十、祭祀现状
   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,天水在继承历史传统的基础上,深入挖掘和保护太昊伏羲祭典。1988年,天水市恢复了政府祭祀活动,此后一年一度的伏羲文化旅游节,成为天水市对外交流的重要文化品牌。2005年,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,祭祀人文始祖伏羲仪式升格为省级祭祀,天水“太昊伏羲祭典”荣列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同年,以公祭伏羲大典为主的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被国际节庆协会评为“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节会”和中国节庆50强。
    2010年,天水市博物馆恢复清代祭祀伏羲的传统,除每年举行公祭伏羲大典外,另外还举行春、秋两次民间祭祀伏羲的活动。民祭活动在政府支持下,由民间祭祀组织天水市民间祭祀伏羲协会和“上元会”组织实施,以太牢之礼祭祀,在议程和礼仪上基本保留了清代的历史传统。春祭从正月十三日开始,十四日民众进香,十五日出榜,十六日正祭,十七日送神。正月十六相传为伏羲诞辰日。十六日正祭程序为:一、行初献礼:1、上香明烛,化表,跪行三叩首礼;2、击鼓鸣钟,鸣炮奏乐;3、献三牲,献毛血。二、行亚献礼:1、敬酒、献酒、奠酒;2、献匙箸,献三牲,进祝文,献祝文;3、献围盘,献糕点,献鲜果,分肴;三、行终献礼。1、上香化表,读祝文,焚祝文;2、献茶、奠茶,行三叩首礼;3、起立互拜,瞻仰圣容。秋祭活动每年农历七月十八日开始,至二十日结束,为期三天。相传农历七月十九日为伏羲逝世纪念日。十八日举行迎神、迎圣水、出榜文仪式;十九日迎献饭、行初献礼、亚献礼、终献礼仪式;二十日送神、送圣水、焚榜文。民祭活动期间,伏羲庙内举办伏羲庙系列文化庙会活动,主要有伏羲庙灯会,戏曲公演和募捐活动,天水及其周边地区朝祖拜圣的群众多达几十万人,民祭和庙会活动已成为天水重要的民俗活动。
    公祭伏羲活动在每年公历六月二十二日举办。主要议程有:全体肃立,击鼓鸣钟,乐舞告祭,恭读祭文,敬献花篮,瞻仰圣像。期间,举办系列文化经贸活动。公祭规格采用古代最高祭祀礼仪,以“九鼎八簋”、“太牢”之礼祭祀伏羲。公祭伏羲大典盛况空前,庄重肃穆,迄今已举办二十七届。

公祭伏羲大典和伏羲庙春节庙会、秋祭伏羲典礼活动的开展,为宣传天水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。天水已经成为世界华人寻根祭祖、瞻拜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的圣地。

附:丁酉年春祭伏羲文

    维
    公元二○一七年二月十二日,岁次农历丁酉年正月十六日,时值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万岁华诞之吉日,中华儿女汇聚天水伏羲庙,谨以太牢、醴酒、时馐、鲜花之仪致祭于太昊伏羲氏神位。
    曰:
    大哉羲皇,百王之先。龙马献瑞,河图有传。
    画卦启学,文脉绵延。推进农事,功绩卓然。
    分部姓氏,偶婚结缘。庖厨牺牲,以渔以畋。
    创烧彩陶,织丝为弦。海纳八方,礼教得宣。
    肇启文明,一画开天。龙祖传人,教化永年。
    千秋配享,华裔同奠。恭逢圣诞,敬献华筵。
    赐福默佑,河清海晏。和谐中国,百姓平安。
    同奔小康,全面发展。吉祥中华,祖国团圆。
    传统继承,孝礼为先。精准扶贫,干群心连。
    值此吉日,礼隆情赡。伟哉羲皇,鉴此拳拳。
    祈降甘霖,陇原润田。不腆之仪,伏维尚享!
http://www.tssbwg.com.cn/html/2017/wbzx_0212/2229.html